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紫禁城中发生大火,三殿被尽数焚毁。万幸的是,临近火灾现场的文渊阁得以保存,存放于此的《永乐大典》未遭波及。《永乐大典》成书于1409年,共11095册。明世宗朱厚熜非常喜欢《永乐大典》,案头常备数十册随时翻阅。至紫禁城大火时,《永乐大典》已经问世近150年。
为了避免这独一份的正本遭遇不测,明世宗决定按原样摹写一份。他任命高拱、瞿景淳为总校官,立即开始制作副本。圣旨下后,礼部招善书人吏共一百零九人,开始誊写。
当时规定,缮写人员领取《大典》须登记,不许私自携带外出;每人每日抄写三页,如果有错必须重写。
重录工作进行了整整6年,终于在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完成。至此,《永乐大典》有了正副两套藏书。此后正本依然存放于北京文渊阁(又一说于古今通集库中)。但关于正本的记载却越来越少,到明亡之后彻底销声匿迹,仅存副本。
当时也有人建议刊刻印刷,但刊印万册图书,所需人力物力巨大,明中后期已经无此财力与雄心。
关于正本的下落,学界有各种猜测:
一、正本随明世宗殉葬,“极有可能正本殉葬于永陵”。
展开剩余47%二、正本没有亡毁,怀疑藏在皇史宬夹墙内。皇史宬,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南池子大街15号,是中国明、清时期的皇家档案馆。
三、毁于战火。 这一说法的支持者最多,以郭沫若为代表。郭沫若认为,“明亡之际,文渊阁被焚,《大典》可能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所焚毁。
但这个说法也有人怀疑,乾隆年间有人提出:“相传为李自成所催残”,又谓“不知原书今归于何所,竟无人知之,是可怪也”。意思是,假如已经焚毁,不可能连一纸半页都没有留下。
不管怎样,《永乐大典》原本已湮灭不见是既成事实,而存世的副本——嘉靖重抄本共有11000余册,历经磨难后也仅存不到5%。
除了《永乐大典》,其他古籍也同样面临着生存威胁和查阅难度大的双重困扰。
发布于:山东省哈尔滨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