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革命者,母亲也是革命者,我不能耍孬种!”这是93岁抗战老兵王佩环一生的坚守。
采访抗战老兵王佩环,是在她位于滨海新区的家中。一身笔挺的绿军装,胸前挂满勋章,老人乐观且健谈,即便回忆起艰苦的战争岁月,语调也是积极向上的,慈祥和蔼的笑容里有着历经沧桑后的豁达与通透。
王奶奶的抗战故事,要从她11岁讲起。
“那一年,母亲带着我从敌占区的山西老家出来,一路讨吃要饭,来到山东省寿张县清水河村找寻‘开染房’的父亲,到了才发现,染房只是个掩护,父亲是冀鲁军区八团的参谋长!”得知父亲的真实身份,王佩环激动且自豪。
展开剩余74%“八路军打日本鬼子,是咱老百姓的队伍。”至今,王佩环仍记得小时候看到的鬼子进村时的场景。“伪军在前,鬼子在后,一进村就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乡亲们害怕都躲了起来,妇女脸上还抹了锅底灰。”王佩环回忆,那会儿她只有十来岁,胆子很小,一听到鬼子走路的皮靴声就吓得直打“牙磕子”。
恐惧让少女的心中积满了仇恨,11岁那年,找到父亲的王佩环随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八路军小战士。
起初,王佩环跟母亲一起在留守处工作,小佩环负责站岗放哨,母亲负责教乡亲们识字,同时组织村里的妇女为八路军做鞋。在王佩环的记忆里,那时,家里总有成捆成捆的新军鞋,等着来人送到队伍上。
“后来,部队领导看我挺机灵,跟乡亲们的关系也搞得好,还很勇敢,就安排我干了交通员,主要负责给部队传递情报。”虽然交通员不用荷枪实弹,但也会面临各种危险。
王佩环说,送情报经常要天黑赶路,还要翻山越岭,好几次她不小心跌进了小山沟里,“顾不上害怕,先摸摸情报,还在,就赶紧爬起来,继续赶路”。路途稍近些的,王佩环经常自己跑;赶上路远的,需要骑马去。“组织给我安排了一个小同伴——薛妙玲,小我一两岁。她胆子比我小,经常是我骑着马,她坐在我身后,抱着我的腰,一骑就是两个小时。”王佩环说。
在王佩环的娓娓讲述中,烽火岁月的点点滴滴都化成了她一生难忘的永恒记忆。王佩环左腿上有一处明显的疤痕,至今清晰可见,那是抗战时期她下河抢救炊具留下的。
“那时候,生活条件艰苦,在农村睡大炕总有臭虫、跳蚤叮咬,被咬了,我就抓挠,结果伤口发炎了,部队缺医少药的,也就没管它。后来,一次急行军,运送炊具的车辆轧上了一块大石头,一车炊具掉进了河里。”没炊具部队怎么做饭?十几岁的王佩环顾不上水流湍急,径直跳进了冰冷的河水中。最终,炊具抢救上来了,王佩环左腿上的伤口伤势更严重了。
敢拼敢干、事事争先,是王佩环对十几岁的自己的评价。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王佩环的工作岗位从交通员调整为宣传员,负责战地文化宣传。“为了庆祝胜利,我带头编排了秧歌舞,可不只是转个圈扭一扭,要扭出水平的。”因为扭得太用力,王佩环扭伤了腰,提及这段往事,老人笑得像孩童般灿烂。
1947年5月4日,是王佩环一生都不会忘记的日子,那一天,她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党指到哪,我就打到哪!”在战火硝烟中成长起来的王佩环始终有着和父辈一样坚如磐石的信仰。抗日战争胜利后,她以快板、秧歌作为精神号角,投身到解放战争的洪流中;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她又主动请缨奔赴朝鲜战场为党工作。
如今,在王佩环的家里,红色基因早已跨越时代、融入血脉——王佩环的父母、爱人、儿子和孙子四代人,先后出了6个军人,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
采访中,记者见到了王佩环68岁的儿子王向东。王向东说,他15岁那年,受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从学校报名参了军,在部队一干就是27年。后来,他的儿子也参了军,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海军。“如今,虽然我和儿子都已转业离开部队,但家族传承几代的红色基因仍会延续。”王向东说。
从11岁的小交通员到白发苍苍的老党员,王佩环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她用一生的坚守证明:最动人的抗战记忆,从来不止于枪炮与牺牲,更有少年对信仰的坚守、对生活的热爱,以及那份“把苦日子过甜”的中国式坚韧。
离休后的王佩环也没有闲着,她曾多次走进机关单位、社区等,为党员干部宣讲红色党课。老人用质朴的语言、鲜活的记忆,将烽火岁月里的红色精神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位听众。“现在的好日子是无数人用生命换来的,年轻人得知道感恩,要把这股子劲用到建设国家上。”王佩环语重心长地说。(记者 张清 通讯员 杨博)
发布于:北京市哈尔滨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