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之前,诚挚邀请您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按钮,这不仅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也能第一时间获得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
199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席卷了整个南斯拉夫。北约对南联盟展开了持续两个多月的猛烈空袭,造成数万无辜平民伤亡,国家基础设施遭受毁灭性打击,南斯拉夫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而这场灾难背后的主要推手,正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马德琳·奥尔布赖特。
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坚定推行美国的全球干预政策。令人讽刺的是,她的家族在二战期间曾受到南斯拉夫的庇护,可数十年后,她却成为主导这片土地遭受重创的关键人物。若要选出一个完美代表美国“干预主义外交”的人物,奥尔布赖特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
从克林顿政府时期担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到1997年成为美国首位女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始终是推动美国全球扩张战略的坚定执行者。她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犹太家庭,二战时纳粹对犹太人大肆屠杀,奥尔布赖特家族被迫流亡,而她的父亲曾在南斯拉夫大使馆任职新闻官员。这样的背景让她与南斯拉夫的联系显得颇具戏剧性,但最终她却成为这片曾庇护她家族的国家的“噩梦”。
展开剩余78%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美国一跃成为全球唯一超级大国。然而,美国并未满足于此,反而对原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保持强烈戒心,运用各种手段削弱俄罗斯的影响力。在这一战略过程中,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南斯拉夫,这个曾经坚固的社会主义堡垒,成为美国最迫切想要瓦解的目标。奥尔布赖特坚信,巴尔干地区的事务必须由美国主导,因此在铁托去世、联邦政府失去对加盟共和国有效控制,民族矛盾和经济危机不断加剧的时刻,她不遗余力地加剧局势动荡。
她积极推动美国向克罗地亚和波斯尼亚提供援助,秘密支持反对塞尔维亚的势力。同时,她通过西方媒体大力宣传“塞族人是巴尔干地区的侵略者”,并将南联盟领导人米洛舍维奇塑造成“战争罪犯”的形象。实际上,南斯拉夫内部的民族冲突并非无解,和平调解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奥尔布赖特及其所在的美国政府却故意放大矛盾,拒绝任何妥协方案,采取“扶持一方、打压另一方”的策略,令矛盾激化不可收拾。她借助西方媒体的力量,将米洛舍维奇描绘成“东欧的希特勒”,成功引导国际舆论站在美国一边,为后续军事行动铺平道路。
进入1999年初,科索沃局势急剧恶化。阿尔巴尼亚族分裂势力“科索沃解放军”在西方支持下频频发动袭击,而南联盟政府则对科索沃地区进行军事镇压,试图平息叛乱。此情此景,成为奥尔布赖特推动战争的绝佳借口。为了制造“战争合法性”,美国主导在法国拉姆布伊举办所谓“和平谈判”,试图逼迫南联盟接受一份极具争议的“自治方案”。
然而,这场谈判自始至终就是一场骗局。奥尔布赖特提出的和平协议看似保障科索沃阿族人的权益,实则严重侵犯南联盟的主权。协议中允许北约部队自由进入南联盟境内,甚至可以使用其基础设施和通讯设备,这显然是米洛舍维奇政府无法接受的条件。南联盟代表本希望通过谈判达成妥协,但奥尔布赖特毫不让步,甚至当面威胁南斯拉夫代表:“你们只有两个选择——接受,或者被轰炸。”最终,谈判破裂,北约借机以“南联盟拒绝和平方案”为由,悍然发动战争。
1999年3月24日,北约正式开始对南联盟进行空袭。轰炸第一天,贝尔格莱德街头陷入惊慌失措。北约声称只打击军事目标,然而大量民用基础设施成为主要打击对象。发电厂被摧毁,整个城市陷入黑暗;医院被轰炸,医护人员在瓦砾中抢救伤员;桥梁断裂,车辆与行人跌入冰冷刺骨的多瑙河……4月23日,北约战机轰炸了贝尔格莱德的广播电视台,16名新闻工作者当场遇难,这一事件震惊世界。面对质疑,奥尔布赖特冷酷回应:“战争总有代价。”
1999年5月7日,北约的一枚精确制导导弹击中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导致新华社和《光明日报》三名记者死亡,多人受伤。奥尔布赖特随后声称这是“意外事件”,但事实表明,美国情报系统早已标明了大使馆位置,北约依然选择轰炸。这一事件深深刻在中国人民心中,成为永难磨灭的痛苦记忆。
战争结束后,南联盟被迫接受北约的苛刻条件,科索沃成为联合国托管区。2008年,科索沃在西方支持下单方面宣布独立,至今未获联合国普遍承认。如今的科索沃几乎成为美国的后院,境内驻扎着欧洲最大的美军基地——邦德斯蒂尔基地。这里不仅是美国在巴尔干地区的战略前哨,更逐渐演变为毒品和人口贩卖的重灾区,沦为“欧洲的黑洞”。
与此同时,阿族极端分子趁乱对塞族人展开报复行动,数以万计的塞族人被迫逃离家园,许多教堂、修道院和历史遗迹遭到焚毁。令人痛心的是,北约和联合国维和部队对此选择性视而不见。南联盟失去科索沃这一战略要地,国家经济陷入崩溃,基础设施严重受损,社会陷入混乱,数百万难民流离失所,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曾经在铁托领导下被誉为东欧最富裕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今的塞尔维亚却沦为欧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对于塞尔维亚人民而言,1999年的战争依然是挥之不去的痛楚。贝尔格莱德的街头至今仍保留着那些被炸毁的建筑残骸,时时提醒着行人这段苦难的历史。奥尔布赖特的名字,在塞尔维亚已成为耻辱的象征。她的外交政策不仅摧毁了一个国家,也在西方国家内部树立了“绕过联合国、以武力干预解决问题”的危险先例。
参考资料:
- 《人物 | 奥尔布赖特:从东欧移民到美国首位女国务卿》上观新闻,2022-03-24
- 《20岁成为美国公民,60岁当上首位女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胸针里藏着国际风云》环球人物,2016年第10期
- 《力主轰炸南联盟、推动北约东扩,奥尔布赖特一生贴满“战争”标签》环球时报,2022-03-25
发布于:天津市哈尔滨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