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吐哈三塘湖盆地的三塘湖采油厂门前,矗立着一座年轻女子的铜像。铜像身背一只沉重的地质包,一手紧握展开的图纸,另一手握着地质锤,姿态坚定而专注,宛如一名石油勘探队员正在野外艰苦探查地下资源。铜像所展现的神情既坚毅又充满责任感,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她无畏的探索精神。
铜像基座上清晰刻着这位年轻女子的名字——杨拯陆。她确实是一位石油勘探队员,且牺牲时年仅22岁,时间定格在1958年9月25日。她的故事,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永远铭刻着年轻生命的奉献与热忱。
据杨拯陆的未婚夫谢宏回忆(在她牺牲后,谢宏与杨拯陆的姐姐杨拯汉结为夫妻),当时发现她的遗体时,身体伏卧在冰雪覆盖的陡峭山坡上,双手深深插入冰冷坚硬的泥土中,已然僵硬。她怀中紧握着一张刚刚绘制完成的地质图纸,仿佛她是在最后一刻依旧坚守着自己的使命。
展开剩余85%或许许多人对“杨拯陆”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提到她的父亲——杨虎城,这位历史名将的名字则无人不知。抗日战争时期,为促成国共两党联合抗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同意联共抗日。此举虽然改变了抗战格局,却也招致了蒋介石的忌恨。张学良因此被软禁多年,杨虎城也被囚禁十余年,并最终于1949年9月6日被国民党杀害。
作为烈士的子女,杨拯陆本可以过上相对优越的生活。可她为何选择走上艰苦的石油勘探道路?又为何最终在这片偏远的土地上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杨拯陆生于1936年3月,身为杨虎城的女儿,却一生难得见父亲几面。时局动荡不安,杨虎城身处陕西政务繁忙,无暇顾及家庭。她还不足一岁时,父亲便发动了西安事变。杨虎城清楚这次行动的成败意味着家族命运,他让几个孩子跟随外祖母逃亡到四川,以求安全。
事变后,杨虎城虽未立即被捕,但被剥夺兵权,随后被迫出国“考察”,辗转流离近一年。1937年11月回国后,期望投身抗战,却遭国民党囚禁,度过了十余年牢狱生涯。期间,杨拯陆的母亲谢葆贞在探望丈夫时也被关押,杨拯陆此后再未见过父母。
1947年2月8日,谢葆贞在绝食多日后被特务医生害死。1949年9月6日,杨虎城在毛人凤指令下被杀,尸体惨遭军统特务用硝镪水浇淋。杨拯陆的兄妹杨拯中和杨拯国也于同日遇害。彼时杨拯陆年仅13岁,正在西安女子中学读书。
尽管未能接受父母的直接教导,杨拯陆的外祖母却在父母被囚期间,经常向她和姐妹们讲述父母的英雄事迹。四姐妹深深为父母的英勇而自豪,得知牺牲消息后,立誓要为祖国的繁荣献身。
杨虎城牺牲当年,杨拯陆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满18岁时又光荣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她曾坦言,自己最爱文学,其次是历史,学习成绩优异,完全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深造。但她得知新中国石油资源极为匮乏,毅然选择报考西北大学石油地质系,立志为祖国的地质和石油勘探事业贡献力量。
有人曾质疑:“女子怎能干地质?”她却毫不畏惧,写下了题为《我要做一名祖国工业化的尖兵》的文章,刊登在《陕西日报》——
“我想成为地质工作者,他们是祖国工业化的尖兵。没有他们,工业便无从谈起。我愿意寻找埋藏在祖国大地深处的宝藏,献出全部青春、智慧和劳动,决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
她完全可以在石油管理局的办公室工作,但大学毕业时,她毅然填写了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质勘探队的志愿。她自信地说:“我的体能不逊色于任何男同事,完全能胜任基层工作。”
最终,杨拯陆成为106地质队唯一的女队员,后来还被推举为队长。
地质勘探的艰苦远非外人所能想象。她的工作地点在准噶尔大戈壁,那里的白天炽热如火,夜晚寒冷刺骨。水资源极其匮乏,常需汽车从百公里外运水。春秋季节,狂风卷起漫天黄沙,能见度不足五米,偶尔还遭遇狼群骚扰。
作为队长,杨拯陆格外关心队员们。水资源紧缺时,她总让队员先喝;帐篷不够时,她宁愿自己挤着睡,将两个羊皮袄铺地盖身,确保队员们的舒适与安全。
在这样的艰难环境中,杨拯陆带领团队一次又一次完成任务。1958年7月,她在克拉玛依地区带领队员完成了近2000平方公里的地质勘察,勘察面积是原计划的两倍多。8月,她又在三塘湖盆地超额完成国家交付的地质普查任务。
随后,她终于迎来短暂休息,因为她准备与未婚夫谢宏结婚。其实早在1958年年初,两人便商定九月举办婚礼。9月初,杨拯陆短暂休息筹备婚礼,但国家下达了对三塘湖盆地进行更详尽地质勘探的紧急任务。她本可不必参加,却毅然推迟婚期,决定投入这场艰巨的工作。谢宏虽不舍,但理解并支持她的选择。
然而,这场婚礼终未能如期到来。
1958年9月25日,杨拯陆与队员张广智一同出外勘探。上午天气尚好,下午忽然风云突变,狂风肆虐,接着暴雨、冰雹接踵而至,夜晚更是大雪纷飞。其他队员焦急万分,却因恶劣天气无法出发寻找,只能等待天晴。
第二天天气终于转好,可杨拯陆和张广智却再也未归来。
正如她所言,她将青春、智慧和全部力量献给祖国的地质事业,未曾辜负祖国与人民的殷切期望。
发布于:天津市哈尔滨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